从个体上看,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群体上看手机股票配资,疫苗可以控制疾病的流行。通常而言,疫苗是对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以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减毒、灭活、转基因,制作成为生物制品。这类生物制品通过注射、口服、吸入等各种方式进行人体内,通过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起到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形象而言,就是通过低烈度的军事训练/演习,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提高民众的动员水平和军事意识,当真实的敌人入侵时,就可以全民皆兵,御敌于边境线上,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战斗还未开始就已经胜利结束。
但是,生物制品毕竟是外源性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或多或少对于人体带来伤害,不过是上市疫苗对于绝大多数接种者而言,伤害相对于获益而言比较微小。但是,即使是上市的疫苗仍然需要关注它们对于部分接种者(虽然比例可能很低很低)的危害,也就是关注安全性。对于那些只是理论上“有效安全”的研究中疫苗,更加需要关注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疫苗的安全性的关注往往高于对于疫苗的有效性的关注。本文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谈一谈疫苗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评估的要求。
疫苗临床试验中安全性分析集的定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同,所有接种过至少一剂研究疫苗(包括对照疫苗或安慰剂)的受试者均纳入安全性分析集。
展开剩余85%关于疫苗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指标,由于多数疫苗临床试验的研究人群是健康受试者,且样本量比较大,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通常仅在筛选期检查,而药物临床试验中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在疫苗临床试验特别是2-3期试验中通常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仅在需要检测的时候,比如当不良事件发生时,对相应受试者进行相关的检测。
如何进行疫苗的安全性评价呢?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不良事件相关的终点指标
2)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要点
首先我们来看疫苗临床试验中常见的安全性终点指标,通常包括以下:
疫苗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的不良事件(AE)。 征集性AE:包括接种部位征集性AE和非接种部位征集性AE。常见的收集时间段为疫苗接种后7天内,有的研究会收集疫苗接种后14天内的征集性AE。 非征集性AE:收集时间段通常为疫苗接种后28天或30天内。 医学干预的AE(简称MAAE):收集时间段通常为疫苗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内。 严重不良事件(SAE):收集时间段通常为疫苗接种后12个月内。 特殊关注的不良事件(AESI):收集时间段通常为疫苗接种后12个月内。以上这些终点中征集性AE 和非征集性AE是疫苗临床试验中特有的安全性终点。
下面来看一下它们的定义和收集方式。
征集性AE:
前面说到,疫苗临床试验对安全性的要求比药物临床试验更高。药物临床试验不良事件的收集方式为,在计划的访视收集受试者发生的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询问方式为:“您在上次访视至本次访视间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而在疫苗临床试验中,除了这种常规的询问方式外,还需要设计专门的日记卡,在日记卡上打印出由申办方和项目组预先确定的常见的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症状列表,让受试者每天记录这些不良事件/症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等级,这类不良事件称为“征集性AE”。按照AE发生的部位,“征集性AE”分为接种部位征集性AE (也称为局部征集性AE)和非接种部位征集性AE(也称为全身性征集性AE)。在每剂疫苗接种后,研究者向受试者发放日记卡以及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签字笔、温度计、刻度尺),并指导受试者测量和记录疫苗接种后7天内的征集性AE和严重程度。日记卡在第7天回收后,研究者对受试者填写的日记卡中不良事件进行审阅,并评估AE的相关性,最终分析以研究者审阅后的评估为准。
以下是日记卡中接种部位征集性收集的例子:
非征集性AE:
非征集性AE是指除征集性AE以外,每剂疫苗接种后28或30天内的所有AE,其收集方式与药物临床试验中收集AE的方式相同。
SAE/MAAE/AESI:
由于疫苗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多为健康人,疫苗接种次数非常有限(一般1-3次),不同于药物临床试验的持续给药,疫苗接种后受试者即回家正常生活,在非征集性AE的收集时间结束后,中长期的安全性观察只需要收集SAE、MAAE、AESI。SAE、MAAE、AESI的收集方式也与药物临床试验中收集的方式相同。MAAE是指进行了非常规性质的医疗干预的不良事件,包括住院、急诊或因为任何原因不定期的就医行为。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SI)是指对试验疫苗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包括严重或非严重),需要研究者持续监测并快速与申办者进行沟通。
那么疫苗临床试验中如何对AE进行统计分析呢?征集性AE:
对每剂接种后、每个组别的征集性AE,按照任何征集性AE、局部征集性AE、全身征集性AE、各个征集性AE症状等进行分类汇总。
通常认为所有局部征集性不良事件均为不良反应(AR)。对于每位受试者,不同局部不良反应将被汇总为一个合并的 “局部不良反应”,合并的“局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所有局部不良反应的最严重程度。
对全身征集性不良事件,按照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分别进行分析。对于每位受试者,所有全身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将被汇总为一个合并的“全身不良事件”或“全身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所有全身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最严重程度。
对于每位受试者,所有征集性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将被汇总为一个合并的“征集性不良事件”或“征集性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所有征集性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最严重程度。
所有征集性AE和征集性AR除了按照严重程度统计外,还将统计“3级及以上”AE和AR。
此外,还按照针次和组别,汇总征集性AE和征集性AR持续的时间。
非征集性AE/MAAE/SAE/AESI:
对疫苗接种后28/30天内的非征集性AE、疫苗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的AE、疫苗接种后28/30天内的所有AE(包括征集性AE和非征集性AE)、疫苗接种后6个月内的MAAE、疫苗接种后12月内的SAE和AESI,按照组别、标准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进行汇总。同时,对以上这些AE类别,还汇总与疫苗接种相关的AE。
其他注意事项:
(1)如果疫苗接种后0-7天内发生的征集性AE持续到7天之后,这类AE不重复记录为非征集性AE。
(2)如果发现征集性AE被记录为非征集性AE,则需要医学确认是否为征集性AE,如果确认为征集性AE,则汇总到征集性AE,而不是非征集性AE。
(3)关于征集性AE的等级,NMPA和FDA/NIH 的标准略有差异,特别是发热的标准差别较大,需要根据递交的监管机构选择相应的等级标准进行分析。
(4)在疫苗临床试验中,对所有发生的妊娠事件,要记录和随访直至妊娠终止,并记录妊娠结局。对所有妊娠事件和结局进行汇总和列表。
小结:经过上面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对于疫苗的安全性表现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经过专家和监管机构的审查,如果疫苗是有效的而且安全性可靠,则会被批准上市,用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流行;而且在疫苗临床试验中,对于不同特征的人群的安全性评估,研究者还可以获得不同特征人群对于疫苗使用的特别要求或注意要点,使得疫苗能够使更广泛的人群获益。当然,即使是上市后,仍然需要对于疫苗在大人群使用情况下的安全性。
文章来源:Vaccine前沿公众号;泰格医药
发布于:上海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